刷了很多书,读完就忘?
怕忘记所以划了很多线,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
写书评做总结,但只懂复述却无法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际应用中,要么想不起来,要么生搬硬套,知道了却做不到?
—
读书的目的有多种,例如:
当作休闲娱乐的读,不必在意收获多少。
当作信息获取的读,需要的时候能找到,从让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作学以致用的读,在实践中运用,知行合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读书之病?我们往往看到一本好书时顿时颅内高潮,但合上书过几天就忘。读书,只当是演戏看戏,玩物丧志。
读书的本质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如果只是打发时间式的阅读那没有问题,但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不能浅尝而止。
何为知识
—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知识是人类特有的资源。书上没有知识,书上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阅读的六层深度
—
1.数据
数据是最原始的内容,比如文言文分开看每个字大家都会,合起来读大概率看不懂。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一层【刷过】。
2.信息
只有被解读过的数据,有了对它的判断后才是信息。
读完一篇文章,懂了作者所写的内容,有了对它的评价。天气预报说明天降雨概率80%,那么我对这条数据解读的信息就是明天要带伞。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二层【好奇】。
3.知识
读懂了信息还不够,往往新信息不知道如何运用。
这是因为信息与信息之间没有产生链接,新知识无法与过去的体验、知识对应上。
以下是两条不同的信息:
(1)铅笔可以写字
(2)橡皮擦可以擦掉铅笔字迹
这是两条所有人都知道的信息,当年只有一个叫李浦曼的人想到用一块薄铁皮和铅笔的一头包起来,它俩组合成橡皮头铅笔并申请了专利。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三层【应用】。
4.洞察
当知识量不够时,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纸上谈兵、调教主义、泉水指挥官形容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有当多个知识产生链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应用才会形成洞察,能够让不同知识之间互相地灵活运用。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四层【写文】。
5.智慧
通过将知识不断的打通产生洞察,会在某个领域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方法论等,可以开一门课或者写一本书。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五层【写书】。
6.击穿
通过大智慧找到某个单点,通过这个点击穿一切,形成能解释事物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哲学、第一性原理、科学学科的基础定律等等。
它对应阅读深度第六层【经典】。
阅读深度的意义
—
了解了阅读的深度,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层阅读。
如今社会信息不再稀缺,通过针对性的深度阅读,锻炼摄取与运用知识,通过不断地链接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稀缺。
经典类的阅读是需要深度的,只有通过深层次的阅读获取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降低不确定性,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
- 信息不是知识,需要根据不同目的进行不同深度的阅读。
- 信息过载的时代,需要精要主义,粗读十本不如精读一本。
- 记忆就是新的神经回路形成,知识体系就是不同的神经回路产生链接。
- 间接性重复,想要将知识变为行动,最难的一步是制定一个跟进计划,持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