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这几本法律书,月入10000元不成问题

96折话费充值入口-惠花生活小程序
2004年上映的电影《天下无贼》,此部由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小偷在一趟火车上为实现傻根“天下无贼”的梦,与一个盗窃团伙展开明争暗斗的故事。

而现实中“天下无贼”的梦仍在延续。

近期围绕辛巴和罗永浩等头部流量主播,展开的“假燕窝”、“宾利月饼”、“假羊毛衫”等热议,都跟一位把“打假”当事业的人有关,他就是王海。

此人执着打假25年,自称“吹哨人”,人送“打假斗士”、“打假煞星”等称呼。如果说王海的公司化打假是为了“打出名堂”,那么这些月入上万的散兵游勇就更千姿百态。

我们都知道微信和QQ是当前最大的流量池,上面存在着大量的职业打假人群,你如果没研究职业打架,绝对想不到这个外人看似正义感十足的行业,实则是一个在灰色地带游走、月入过万的行业,里面充满了各种阴暗与狡猾。

在职业打假人的微信群里,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黑话”,甚至还有打假群主把行业黑话整理成一个群文件,以供新入群的小白们学习,而在QQ群的群文件名字被称作“名词解释”。

“上车”的意思是别人带着你一起打假

“车票”是指跟着别人上车,要给别人钱作为好处

“先车后票”是说得到了赔偿再给好处

“吃货”的意思是在平台上要求“仅退款”,即只退钱,不退货,也不需赔偿

在这圈子里,只有拿得出手的打假案例才有资格当师傅,群里有一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鄙视链”,拿赔偿的看不起吃货的,赔偿大于1000元的才算是大额赔偿。

从群里刷屏的消息来看,这些职业打架人主要抓住的是产品标签、宣传用语的“小辫子”,以举报给工商局或去法院起诉要挟商家,从而要求给予3-10倍的赔偿作为“封口费”,甚至还有部分打假人是直接发起诉讼索赔。

举例说明

购买了进口奶粉大笔订单后,以“没有中文标签”为由索赔

商品详情页里包含“最”、“100%”等词语

拿出某保健食品检测的证书:“某成分含量超过国家推荐用量”,然后职业打假人索要商品总价格的10倍“封口费”

......

群消息里时不时就有“打假老人”发布的信息:“来两个赔偿,可下车600/800,车费50,自备本金9.5,百分百下车,不下车退你车费和本金,最后下车后分我两百。”

随后,群成员们就纷纷扣“1”,意思是共同参与这场打假。

一般来说师傅收徒是要收费的,价格也基本不等,理论上收费越高,得到的“消息源”(有问题的商品链接)也就越多,师傅发现后“目标链接”就会告诉徒弟。当然了,偶尔也会在QQ群里共享些“小情报”。

曾经有个做淘宝的朋友告诉我,如果某一个产品的全国销量都涨了,那很大程度是被打假人买了。

因为他被某市打假人几乎同时敲诈了两笔赔偿,然后他就连那个省的订单都不敢发了,因为没必要了,宁愿不挣这笔钱,也不能冒风险。

图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是他们入门级教科书,而且打假群里还提供了打假成功案例剖析、工商投诉举报范本、赔偿标准等,也就是说你如果吃透这几部法律,月入上万不成问题。

另外打假标准流程是先跟卖家聊天、谈心,切记不要直接入主题,慢慢的将法律知识告诉商家,因为要给卖家自己上百度查询法律条款的时间,然后在聊天气氛紧张到极点时,再直截了当的说需要按照法律要求赔偿。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说如果商家要举报你怎么办,对吧?对于刚刚入行的打假新人,往往有些焦虑。

其实啊,你杞人忧天想多了。因为卖假货报警是不可能立案的,法院也不会受理的,你只是在维护你自身的权益而已,就算有最差的情况,那也只是退款退货而已。

就算你们有的人碍于良心过不去,但是最终抵不过“小成本、高回报”的收益诱惑:

2块钱的商品换来400块的赔偿

500元的本金撬动2000多元的封口费

下单2000块获赔1万多

......

另外打假人也是有段位的,门槛最低的是打“极限词、虚假宣传、三无”,比如最XX、100%、第一、无正规授权等。高段位的则是商品与描述不符、“成分含量超标/不足”等。

去年过年那会,由于疫情出不去,我女朋友的闺蜜闲着无聊开了家美妆网店,第二天就突然涌进来了大笔订单,结果48小时未能发货,直接赔付了商品总价格的5%给了顾客,拿到钱后顾客才退单了。

这还没完,过了一段时间又被打假人盯上了,这些打假人直接在后台申请退款,理由是“虚假宣传”,打假人指出“抗菌消淤”是医疗用语,并不能用于美妆产品的宣传。他直接留了个联系方式要求赔钱,不然就举报到工商局。

这就叫小资本撬动大财富,只需要看个商品详情页,再用键盘打几个字,和商家扯几句,就能不劳而获拿到钱了。

而且成本也确实很低,就算协商不顺利,职业打假人告到工商部门、法院后,案件受理费最低也就几块钱,有些县的法院的受理费也只是10元-50元不等。而且胜诉了,这些费用都由商家来付的。

职业打假人用订单号找淘宝客服就能拿到卖家的个人信息,然后拿着这些就去法院起诉了,或者投诉到工商局了。卖家收到法院传票后,基本上两三天就会主动联系打假人。

因为这里面会牵扯到商家应诉的成本问题。因为法律规定,打假人是在自己当地的法院提起诉讼的,商家收到法院传票后,需要到起诉地的法院打官司。

如果商家真来法院了,打假人就会撤诉,过两天他们又起诉,一来二去,商家们折腾不起。如果是在偏远的县城里起诉的,意味着商家不仅要花费金钱,最主要的是还要浪费时间,搞得人身心疲惫。

而且会玩的打假人,基本都是拿着几十年前的法律条文起诉他们的,虽然有更新的法规可以证明他们是合法合规的。但职业打假人们往往是广撒网,碰运气打假,看哪个商家先怂先给钱。

一般情况下,只要打假人要求协商,或者工商调解,都是可以还价的,最夸张的时候,能在要价的基础上打两三折。打假人开口要几千块钱,最后可能就三四百块钱解决了。

我个人认为,其实职业打假人找的不是产品的麻烦,而是条规手续、商品描述的麻烦。能理解吗,也就说他们打的并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手续的问题。而手续应该由行政部门来监管的。

当然了,科技在发展,时代也在进步。工商局已经明确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费者”之外,这就意味着法院不再支持职业打假人了。而且电商平台一经发现恶意敲诈勒索的职业打假人账号后,会对其限时登陆以及封号。

而打假人的对应则是,一个账号最多打假四次,否则就会被平台限制登录,如果是新号,顶多2次。

而商家们则是让运营人员熟知新广告法,避免使用敏感、违规的描述词。但是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熟记一本几千页的说明书。

所以遇到高段位的打假人,人家注意到了你、甚至厂家都不知道的方面,比如含量、成分问题,那就只能认命了。

但是会对大量的疑似打假订单不发货。如果一个订单的收货手机号为空号或无实名认证的新号、要求开发票、收货地址不详细、购买数量或金额偏多,仓库和运营人员就会慎重起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来说,正义与邪恶的故事仍未完。

聚创笔记招募合伙人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