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下:
我是一枚刚转行新媒体运营的小白,我们公司是主推烘焙培训课程的。主要目标人群包括,烘焙兴趣爱好者,烘焙创业者。目前公司没有什么有效的运营渠道,我刚入职公司两天,因为面试的时候,我只有短短的知乎运营经验,然后总监说让我把知乎这个渠道运营起来。我昨天发了一篇推文和一个回答,但回应冷淡。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通过知乎运营有效运营起来呢?
我想说…如果指望知乎这个平台,能一夜爆红,那可能需要一些特别的能力,而且并不算正道。
其实……不管是不是知乎,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其实就2个关键字:
坚持
有人说,不对,难道不是应该去好好研究一下自媒体账号的平台规则,看怎么更多的让平台给出倾斜的流量吗?
也有人说,不对,难道不是应该去搞清楚目标用户爱看啥,然后就抓住喜好创作吗?
这些说法,都对,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两个字:坚持。为啥这么说?
拿减肥来说好了,因为今年要出《从零2》,所以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社会活动,年初看看自己的体重(已近90公斤),觉得如果这个状态去社会活动,估计不太行,于是开始减重。拜托了张展晖老师,展晖老师给我定了个方案,要求我工作日每天要把体重和三餐拍照给他打卡,如此2个月之后,又和我说去买块表,每周要完成规定时间、心率的跑步。一一做了。
然后,7月底休假回来,体重到了77公斤以下,也就是说大概4个月减了20多斤。
我和展晖老师聊天,聊到打卡减肥这个事儿,展晖老师很感慨的告诉我说,以他超过10万人的减肥打卡的经历,极少有人能够坚持每日拍照打卡超过2周,更别说能坚持2个月的。
然后我就突然明白,为啥嚷嚷着要减肥的这么多,但真的能减下来的没多少的原因了。
因为,「坚持」是个特别难的事儿。
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有很多大号,但由于知乎平台的特性,如果你去分析这些大号,你可能大致可以把他们分成这几类:
1、明星,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流量,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知名度,所以进来之后,只要发声,极易被传播和关注,如:佟大为(4个回答,11万关注)、刘昊然(3回答,25万关注)、郎朗(14回答,1文章,26万关注)、陈佩斯(5个回答,16万关注),他们有些可能会持续回答,有些可能就会潜水,但是不妨碍他们一发声就会被人发现。
2、热门人物,譬如,最近《哪吒》动画电影很火,导演饺子就注册了一个账号来回答关于《哪吒》的问题,一个回答就拿了近10万的赞同,近6000的评论,超过2万人关注,答案还做了编辑推荐。
3、领域KOL,譬如,李开复(108回答,31文章,107万关注)、马化腾(1回答,16万关注)、雷军(9回答,5文章,31万关注),包括知乎的创世团队这种,都是站里瞩目的焦点。
4、素人耕耘者,譬如,chenqin(数据帝,214回答,31文章,69万关注)、李弱可(电影话题,405回答,87文章,21万关注) 、李暘(球评专业户,1834回答,234文章,15万关注)、田吉顺(太医,493回答,118文章,86万关注)
如果你今天要进入知乎玩耍,并且希望能够做出成绩,只要你原先并不是1、2、3里的任何一种,你就必然要以「素人」心态进入,而第四类,素人耕耘者是如何做的,其实就是你学习的对象。
拿我提到的这几个人来说。
Chenqin是一直坚持参与数据类的问题讨论,并且通过详实的数据,旁征博引,透彻分析,从而让人在站内提到「数据」,就想到他,于是被称为「数据帝」。
李弱可早年一直坚持的是电影,尤其是港片的评论,后来虽然有介入到其他的话题,但更多还是在谈电影,于是说起「电影」、「港片」,甚至「无间道」就想起来李弱可。
李暘和田太医,我都很熟,也都是好朋友,李暘主要就写足球比赛的赛后评论和战术分析,田太医最早在知乎贡献妇产科相关的内容,这两位也是在各自专注领域的深入,带来了用户关注。
这四个,原先都可以认为是素人。
你会发现,「素人」要能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崭露头角,就需要在一个领域长期和持续贡献内容。
当然,也有些「素人」不是这个路数,毕竟之前也有女性账号靠露胸,男性账号靠露肉来吸引关注,毕竟也曾经发生过伪造人设快速吸粉,然后割韭菜的坏例子,但之所以今天我们知道这些非常规现象存在,就是因为们已经很明确知道了这些行为最后被曝光了,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不应该被学习的。
所以我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坚持」,因为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让你被持续的曝光。
因此,「坚持」是核心。但除了这个核心之外,还有其他的小细节需要注意。我用清单的方式写下来:
1、个人账号永远比机构账号容易运营,因为机构账号对普通人来说,信任成本更高,也更难突破品牌的限制去做好用户互动(支付宝是个在哪里都是奇葩的反例,但这对运营人员的要求实在是太高)。
2、参与热点话题,多与人互动,更容易被发现,被follow。这里面的小技巧是要善于使用@ 功能与他人互动,同时要注意,互动的态度要好,别和人杠,碰到杠精别理就行。
3、善用想法引流+多参与话题下的公共编辑。
4、不要在回答中过多展现品牌,但多利用签名、资料、打赏寄语所提供的空间,如果能开专栏了,也尽量使用tag,而不是直接植入,避免反感。
其实,对于其他的平台,自媒体能做的也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到:
坚持提供高质量内容+耐心友善互动
在一段时间之后都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从我的角度来看,其实比起如何去做,更重要是管理老板的预期。
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在不同的平台上扮演自媒体的角色有什么差别。拿知乎来说,我就曾经看到过很多奇葩的操作,有把知乎当论坛做的,有把知乎当微信公众号做的,问答社区,有问答社区的特质和规律,这些规律如果不被尊重,就一定不会获得想象中的效果。
尊重和学习不同平台的特质与规律,是在不同平台上做好自媒体的起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请一定记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