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新东方发展看惯性思维
俞敏洪: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干工作,人都不能沿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往前走。
其次,不要太相信秩序。我们既不能把木材公司变成诺基亚电信公司,也不能把麦子公司变成电影公司。
当公司做大后,就需要通过维护秩序让公司循序渐进的发展,但不可能带来突破或革命性发展。
作为新东方创始人,我算是个会做生意的人,但也许因为年龄、个性或文科思维,容易沿着惯性思维和秩序思维往前走。
尽管新东方很稳定,但发展也受限,甚至后期在教育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次新东方遭遇的意外反倒是件好事,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是否可以突破。
因此,与其将打破的东西粘合起来,不如重建新东西。我们要将能干的人集中起来构成成联合体,从而形成大家觉得比独立干更加受益的状态。
樊登:其实,好多信息只是大家不知道,尤其是好学的人。一旦知道以后,就会从惯性中走出来,变化就会非常快。
无论哪个创业者,能够成功,一定要相信运气和随机性的成分。当一个公司做的很顺利且成长了,创业者特容易误以为是自己的经验导致的。
越相信和崇拜自己,越会执着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旦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你的经验就并不是很管用。
因此,对于不确定性充满敬畏,兼顾开放性和包容性永远是让所有年轻人踊跃成长的生态。
俞敏洪:凡是投入金钱比较多的项目,失败的概率就比较高。但是钱少,反倒能干出完全新的事儿。
拿到钱的人会觉得反正有钱,缺乏认真思考商业模式和试错成本的专注度。同时,他们缺乏了从有限资源中奋发出无限未来的心态。
樊登:对,约束条件,是创新的必备。
埃隆·马斯克在造火箭时,员工开聚会他立马给钱,但员工拿钱买发动机部件他却不批。他说,如果给员工足够多的经费,他们造出来的火箭就会跟NASA没有区别。
因此,在绝望中可以辟出一颗希望的宝石。绝望,就是约束条件。越是在艰苦条件下,越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思考力和绝地反击能力。
2.运气,总是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俞敏洪:艰苦卓绝,玉汝于成。运气本身,也是通过自己努力争取而来的。当你天天坐在家里,运气不可能降到你身上。但若你有目的、有方向的混社会,运气自然就过来了。
所谓的运气,总是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一般而言,成功者都是基于两个维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
第一,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付出足够的努力。只有将自己专业做得足够好,才是成功的基础。
第二,不断去尝试。成功的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比较好的人生创新意识,即不拘泥于一个岗位上,而是会愿意为新机会去努力、尝试,从而产生新的运气。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信仰是没有办法用理性去分析的,比如上帝是否存在。
实际是,在你认定了那件事情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或那个人是你人生中很重要的人的情况下,你就得纵身一跃。
到最后,你在海中间游不动了,再游回岸边就可以了。
樊登:ACT(接纳承诺疗法),是心理疗法中特有意思的体验。海思老师让学员站在台上,跳下个两米高的台阶,人们就需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才能跳下去。
当你被卡在某一地方时,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
但若你在生活中突然遇到离开北大这样的事儿,只能接受猛地一跳。这才有可能是能够面对新的创业挑战的人。
俞敏洪:不管你怎么跳,最后可以一无所有,也可以腰缠万贯。
但你选择走哪条路,都无法100%预测好才走。就算预测好的路是铁饭碗,虽然中国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并不是保险的“饭碗”,但最后也可能带来的是能力的丧失。
很多创业者在纠结到底要做什么事或要不要去做,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不要把身家性命打进去,也不要把你父母的身家性命打进去。
若你将自己的钱放进去,最后分文无归,也是可以接受的,无非一切从头再来。
樊登:人生就是折腾,这也是个乐趣。
3.不在顶端反而更有机会
樊登:当你有了主持人的技能后,总会有节目邀请你去主持。
我的脸微胖,不适合电视的呈现,但口才却不下于央视的著名主持们。作为主持人不合适,反而导致了创业的成功。
人生很奇怪,留在电视台的都是S曲线顶端的人。
既然能留在央视,一定是因为领导重视、喜欢,可以做大节目,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想走也走不了。若你不是台柱子,反而有机会离开。
所有的S曲线都是从坐标轴的左下角长出来的。如果新东方一直都是风光的,就不会去做直播卖农产品。
如果俞敏洪在北大当老师一帆风顺,就不会从北大出来。这反而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因此,如果不拿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衡量,人生永远都是充满乐趣的。
俞敏洪:你在大学学的是工科材料学,毕业以后好像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专业,在大学专业选错了,白学了?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
樊登:首先,大学肯定不白学。
理工科,就需要你去做研究、实验和判断,才能拿到最终的成绩。文科,就容易很多。
我从不后悔自己学的是工科,且绝不浪费。无论是经营公司还是讲书时,我们都需要理性。真正的理性不是冷静,而是一套科学、可证伪性的工具。
我在上大学时是特爱折腾的人,参加辩论赛、打乒乓球、组织各种活动、看电影,学特枯燥的工科,保证门门课程都及格。
这些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今天做樊登读书时,读什么书我都不怕,比如《微积分的力量》。
你要是想用大学学的东西混一辈子,那你干的肯定是低端的工作。大学学的东西本身就是过时的,不可能学了就能出来用且赚钱。就算你干本行,也是需要不断地学习。
因此,广大的年轻朋友们在学习时要搞清楚,你在大学学的和你将来要做的事儿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
但是,大学一定不要荒废。就算你不爱这个专业,也要好好学习,尽量能够靠谱,比如及格就是靠谱的表现。
我们班有个跟我一起创业的伙伴,他是农村来的孩子,家里特穷,全靠自己打工挣钱。
每次考试前一天晚上,他都会找一个长明教室坐着,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发卷。他没有一门课低于60分,用最小化的成本维持靠谱的尊严。
因此,年轻人需要的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始终对自己的挑战和改善。能够养家糊口的,往往是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俞敏洪:不管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在大学锻炼自己的基础水平和思考、建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功课学习所带来的对知识横纵向打通的能力,你的未来才有发展的机会。
现在很多大学生会把基础能力的收获当作个性的反派来对待,所以不少人把自己考试成绩不好,甚至不及格当作荣耀来对待,这是有问题的。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只要是在大学所要求的学习范围内,你还应该给自己加量。
就像除了考试及格、优秀以外,你还愿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来把自己能力维度进一步扩展。
同时,这也不影响你未来选择跟你专业无关的工作。但你的基础水平和知识、思维框架和模型依然是起作用的。
比如清华大学毕业的吴军、北大计算机系的许知远都转了文科且非常成功。
因此,不要以为一个人的在外能力表现是天生的,这都是日积月累、积水成渊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开始学数学了。
我发现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太差,需要让自己的脑子保持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学数学减少自己的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可能性。
樊登:人类数学的好处是理解自然界。
查理·芒格推荐的《深奥的简洁》一书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看起来非常随机的事情,全都是有数学规律的,比如猫身上的花纹为什么是那样、北京哪怕没有事故也会堵车。
而这些数学规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自然对数——log,N的底数是2.7182,自然界都是在以亿的方式进行裂变。
之所以老子讲的是三生万物,就是因为2.7182是最接近三的数字。原包计算机专家说,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但若有,一定不超过三行代码。
都是“三”,就特有趣。
因此,数学的支持是最靠谱的支持。
1.沟通问题的本质
俞敏洪: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看,沟通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时候在村上,跟村民需要良好沟通,兄弟姐妹、同学间需要良好沟通,工作后也需用非常谦虚的心态跟领导同事沟通。
但很多现代年轻人或进入社会的职场人士,确实在沟通方面遇到很多障碍。
樊登:其实,这并不是沟通的问题,沟通所影响的是表面、浅层次的东西。
之所以会出现浅层次的东西,一定是与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内心对社会和他人的热爱程度有关。
拖延症、抗逆力、沟通类的书是这个世界上销量很好的书,但这些书并不是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书,它们只是我们最容易的、不读任何书就能反思到的层面。
当我们遇到“沟通烦恼”时,往往和我们的认知水平也有关,我刚刚出的《还烦恼吗》,某种层面来讲就是为了帮大家开拓思维,提升认知。
看看别人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和你有共性的地方,认知水平提高,你认为的烦恼或许就不是烦恼了。
大家也可以了解类似《深奥的简洁》《社会性动物》《第三帝国的兴亡》这些深层次的书。
但这些深层次的反思往往是大家做不到的,必须通过浅层次的书开始读起,慢慢沉浸到问题更深的地方。
俞敏洪:读书本身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在这些书中间,而是在书外面的本人身上。
只有内心确立了人生目标理想,或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才能解决问题。光是读书本身,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一定能解决部分问题。
比如《可复制的沟通力》这本书适合两种人读,一种是职场工作的成人,要学会从各个角度提升沟通力,对于其未来工作和人生目标的实现都是有好处的;另一种是父母,对于如何与孩子沟通可起到比较好的正向作用。
2.关于沟通的建议
樊登:第一,不去控制且尊重对方。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人和人是自由、独立、平等的。哪怕他是你的员工、爱人、孩子、父母,你都不应用控制的态度与其谈话。
一旦你展示出控制的态度,对方就一定会自我保护或反弹。
第二,优先处理情绪而不是优先讲道理。
对方的情绪无非是生气、愤怒、不愿表达、逃避,这时我们就需要能够反映情感,表达我知道你现在不高兴。
人在生气的时候是说不出话的,我们就要想办法说出一些话让其能够点头。只要对方点头了,情绪水平就会下降,他才能跟你好好说话。
第三,尽量多问,而不是多给建议。
咱们在跟很多人聊天时会发现,答案都在心里,只是自己说不出来或不愿意、不接受。若你告知他该怎么做,所有的建议在对方听来都是批评。
哪怕你要提建议,在建议前也要问一句话,比如“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你想不想听”或“我有个类似的情况,可能会对你有帮助,你要不要听一下”。
这样,你就把控制权给对方,让对方觉得掌控自己的人生,效果就会好很多。
3.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建议
樊登:孩子的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来自于轻松和自我探索,因此,只有轻松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的大脑成长。
如今,很多父母非得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导致孩子天天回到家都是在跟父母作战、对抗、吵架,其大脑皮层发育就会很慢,甚至有的人直到30岁大脑皮层才发育完整。
人所具备的情感、想象力、好奇心、语言都在大脑皮层中,里头还有杏仁核。
若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慢,其杏仁核会发达,即孩子总是会暴怒或不说话,到了青春期更难搞,而杏仁核的过度发达会导致他分泌很多压力激素,导致海马体受伤,记忆力下降。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轻松愉快的、可以自我做主和探索世界的成长环境,这样他的大脑皮层很快就长起来了,即自驱型成长。
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也希望孩子开心的多玩。其实,这两个问题没有矛盾。
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破坏了其大脑,让他的大脑充满斗争地去获得“玩”。但实际上,若你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他是会希望自己成为了不起的厉害好人的。
你只需要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上有类似爱因斯坦、牛顿、钢铁侠这些了不起的好人,当孩子看多了这些以后,就会好奇如何成为优秀的好人,形成自发内驱力。
我发现很多亲子关系好的,孩子都很活跃、自然,跟父母在一起不害怕。若孩子要么讨厌你,要么害怕你,就会存在父母总想掌控孩子的场景。
因此,只能有一个人掌控孩子的人生。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副驾驶。
人也不堪其忧,悔也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王阳明临终之前在船上,只交代了“心光明亦复何言”。苏格拉底在喝毒芹汁时,跟大家谈哲学告别。他说,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
只有这些才能激发我们内在的潜力,让我们觉得人生当中的琐碎和短暂的困难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
我在读《论语》的过程中,越来越验证了孔子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对的,只不过他那时没有手段做心理学研究。
比如《论语》中的为政篇,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一个大公司,管理大城市或国家时不能乱折腾,不能自己直接下特多的指令,否则就乱套了。
只有将你的品德做好,营造好氛围,才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