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尊享特权

文章目录[隐藏]

图片

本文的主要观点翻译自《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原文作者 Maura Thomas)

以下正文:

以前是「纸质计划」时代,我们依靠诸如纸质的清单或计划表做出工作规划,现在则都是各种 电子工具 和 软件App 。虽然纸质工具转换到电子工具会有很大的习惯障碍,但是一旦适应之后,就能产生极高的效率。

其实,我们做的并不是把记录在纸上的信息变成电子信息,我们实际上把工作流程或方法论,迁移到了电子工具上,这个迁移远比信息本身更重要。而且在电子工具上,我们可能会发展出新的方法论来。

工作的生产力很大程度来自于「流程」。如果我们转用电子工具,第一个问题就是:「软件 App 将如何适应现有的工作流程的管理?」 然而,不少个人或公司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流程,那自然,电子工具也无法发挥起作用。

举一个例子,我们听说过有「高尔夫球」课程,但是没有听说过有「高尔夫球杆」课程。球杆是工具,学习使用球杆只是学习打球的「副产品」,真正的目的是学会如何有技巧的打高尔夫球,这点很重要,不要舍本逐末。泰格·伍兹 是高尔夫球职业赛冠军,即使他被迫使用某个旧货店的二手球杆,也能甩开凡人十条街。

图片

我也觉得,市面上很多效率工具的介绍有种舍本逐末的倾向,明明大家应该追求的是生产力,最终变成了生产力工具崇拜。明明应该教人「打渔」,结果变成教人炫耀「渔网」。大家开始攀比工具,甚至形成「工具鄙视链」,用NotXXX,可以嘲笑用EverXXX的,用TreXXX的可以嘲笑TeamXXX的 ……

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生产力是技能和工具的组合, 技能很低下时,工具发挥不了作用。极端情况下,团队成员如果没有基本业务技能,什么工具都是0生产力。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希望和找到最新最酷的应用程序或者花哨软件的人,他们希望这是解决他们 时间管理、知识储备、逻辑能力的「万灵药」。

某个客户告诉我们,他们安装了某个知名的「看板软件」,测试了一两天,然后再也没有打开过。是看板软件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流方法的框架。

图片

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 关注于方法而不是工具。

如果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自然也选不出工具。我面对手术台上流血的病人,我也不知道怎么止血,我自然也不知道该拿镊子还是钳子,该拿棉花还是消毒药水……

所以以上的一切,要告诉我们,考虑提升生产力的顺序是:

  1. 软件App 期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 有没有可识别的工作流程?
  3. 根据流程决定自己要哪种生产力工具!

不要期待 软件App能带来「万灵药」,当我们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去投资一个生产力工具时,先想一想上述3点。最后牢记:即使买下了昂贵的球杆,也不会使普通的人成为高尔夫球专业选手。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