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憨憨,把双11从一天过成了一季

加入会员,尊享特权

 

上周我家净水器水龙头坏了,BTW,它只服役了2年。售后派人来修理,师傅只瞥了一眼:换一个要180块……

 

 

我就友好地质问询问他,我家20块的水龙头都好好的,怎么就它坏了!

 

 

师傅支支吾吾不肯说。

 

直到昨晚我看了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终于搞清楚原因了。双11到来之际,这个片子也值得推荐给妄图开启剁手模式的你们。

 

这部纪录片里揭露,有那么一类商品,压根就是被故意制造成易耗品的,专业说法“计划报废”。

 

1989年,有人在东柏林一家废旧灯泡厂里,发现了一份机密文件——

 

原来,早在上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最大的电气公司就签署协议:一块儿缩短灯泡使用寿命,从2500小时,统一缩短到1000小时,以此增加全球灯泡的销量。

 

 

十几年前,苹果也这么干过。

 

2004年纽约的几个年轻人发现,他们的iPod电池寿命,都不超过18个月。他们拨打了苹果售后,对方却告知:已过保修期,维修需支付255美元。

 

 

WTF?? 一只全新iPod售价400美元,修一只旧的居然要225美元??正常人都会这样想:还不如买一个新的。

 

后来这帮年轻人查了个底朝天,把这事搞大之后,苹果终于废止了这个玩法。

 

计划报废,实际上是制造业公开的秘密。像洗衣机中的加热元件、打印机的墨盒、无法更换的电动牙刷电池,都有这样的属性。

 

我家净水器的水龙头,大约也是这么个情况。

 

总之,某些产品出厂的时候,就冲着不让你长期使用去的,不然生产和销售公司早倒闭了。其实是商家在逼我们打乱消费理性,培养我们持续消费的观念,甚至让我们把消费变成了一种义务。你说吓不吓人。

 

 

就算你逃过了计划报废,也绝壁逃不过内心的“主动报废”。

 

当然了,背后的推手还是商家——他们找了一大堆文案高手,写出真挚感人的广告语,要么让你相信自己值得被奖励:

 

“你的衣橱里总缺一件衣服”

“男人,也要对自己好一点”

……

 

就是要你跳完坑还感觉特别爽。

 

 

要么就是直击你内心最恐惧的地方。

 

比如,口臭。李施德林(对,就是那个卖漱口水的)生生造出了口臭病——

 

以前压根就没口臭病这个说法,他通过广告给消费者疯狂洗脑,让人们痛恨口臭,创造出一个漱口水市场。七年时间,漱口水市场规模就从11万5千美元激增到800万美元。

 

(李施德林漱口水广告片段)

 

再比如,生病。

 

一个典型套路是药企妖魔化高胆固醇,宣称它是导致心脏病的元凶(实际上医学界对此争议很大),让人们产生对高胆固醇的恐惧,进而把药卖给那些没心脏病、只是胆固醇指标高的健康人。

 

药企甚至鼓吹,“每个年过 50 岁的人都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胆固醇,防止心脏病。”

 

(广告片里,“研究人员”直接把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油脂倒掉,堵住了下水道,给人一种“胆固醇会像阻塞水管一样阻塞血管”的观感。)

 

药企还说服美国政府调整了高胆固醇的标准(由原来的6.5mmol/L降到了5.0mmol/L),让更多人胆固醇超标。

 

后来一项调查发现,通过这项新指标的9名委员中,有8名跟药企有利益往来。

 

更气人的是,这个新标准还向外输出到全球各国,让药企赚得盆满钵满。他汀类药物每年的收入在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之间,光光立普妥一款他汀类药物,就累计创收1400亿美元。

 

 

另一个典型是商家不断强化抗菌、杀菌概念。

 

但抗菌肥皂真的比普通香皂更有用吗?片中的实验告诉你,没毛差别。

 

用普通肥皂清洗左手,再用抗菌肥皂清洗右手,然后将双手放在紫外线下观察,结果是:普通肥皂和抗菌肥皂,杀菌功能是一样的。

 

 

这就跟老年人乱买保健品、年轻人乱去知识付费一个道理,本质上都是商家在贩卖焦虑。

 

都9102年了,这些利用奖励、恐惧心理的经典套路,依然没有过时。

 

 

“主动报废”还不够,所有商家都希望你能像小孩一样,不压抑欲望,“想要就立刻要得到”。

 

比如拼多多用“大家来砍价”的游戏化营销,让你一秒变小孩,越剁手越开心。

 

 

在商家这部“诱导成人想小孩一样想买就买”的宝典里,最狠的一招就是信用卡。

 

你们一定都有这个体会,当你掏出一张鲜红的毛爷爷准备埋单时,会感到一种不适。这种痛感会让你的消费决策变慢,有助于你“节欲”。

 

 

商家、金融家早就洞察了一切。上世纪70、80年代他们开始疯狂推销信用卡,只为减少人们的“现金痛感”,及时满足欲望。我前几天写的培训机构暴雷,也是通过分期付款,让大家减少痛感,果断下单的手段。

 

自此,横亘在买买买前的最后一道障碍也被移除了。

 

 

所以,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是你的欲望。而商家,只是帮凶。

 

 

的确,买买买能带来更多的多巴胺,但这样干的后果就是把钱造光,跳进“老鼠赛跑陷阱”,放弃了自己未来人生中,博取大收益的机会。

 

 

还是那句老话,要节欲、要理性消费,关键在于建立“本金为王”思维。

 

不要相信“会花才会赚”的鬼话,先学会存钱。只有当你省下一笔本金,才算完成了资本跳跃的第一步,之后再盘算怎么钱生钱。

 

所以,今年双11该怎么做?

 

可以用三天冷却法——把东西放进到购物车,先别下单付款,放3天再说。

 

或者暴力卸载法——批量卸载淘宝、京东、苏宁、唯品会……

 

早点上床睡觉,醒来你就是一个土豪。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阔小姐日记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