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本书,带给你新奇的阅读与日月同天的生命体验

加入会员,尊享特权

多少有点拜这次疫情所赐,我几乎是一口气心无旁骛地读完了“将将少年文库”最新出版的四本大奖小说。不过说实话,如果你是童书发烧友的话,这四本书一开始读就很难放得下来了。它们给我带来相当新奇的阅读感受,而且读罢仍久久回味。

首先,这四本书真的很“新”,它们均出版于最近五年间的英国,而且都获得了英美的童书大奖或荣誉推荐,换句话说,都是英语世界的孩子们正在读而且备受关注的优秀童书。从这样一面窗口,我们也可以了解现在西方的孩子们在读什么、关注什么、想什么。

这四本小说所触及的题材也确实非常新:《玛蒂尔达效应》揭示的是科学领域女性被不公平地对待,甚至被忽视、被压榨的现象;《追逐天空的人》讲述人类第一次热气球升天实验的故事,同时不露声色地探讨了女性在人类科技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问题;《与仓鼠一起穿越时空》表现上看还是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科幻题材,但糅合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种融合、重组家庭中的家庭关系、隔代之间的观念冲突与融合,等等,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气泡男孩》更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重度综合性免疫缺乏症”(英文缩写:SCID)男孩,奇异的生活与丰富的精神世界。总之,读这四本书的第一感觉是:特别长见识!这大概也是优秀童书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它们未必挖掘得那么深刻,但会以能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展现纷繁复杂的世界,唤起人们恰当的关注。

优秀的儿童小说并不仅仅是呈现这些题材,更不会简单灌输大道理,而是要通过高超的故事技巧,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新奇的想象世界中恣意徜徉。如果你分别试过跟大人和孩子讲故事,就会发现,要真正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可能更难。令人赞叹的是,这四本题材新奇的英国小说,都展现了作者们高超的说故事技巧。

《玛蒂尔达效应》的作者埃莉·欧文设计了一个看来“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十二岁女孩玛蒂尔达需要将八十多岁的奶奶从养老院里偷运出来,然后两个人在没有钱、没有护照的情形下,要在两天之内从英国闯到瑞典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而且要在几乎完全没有证据的条件下,揭穿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中的一桩丑闻,让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实至名归的奶奶!——天啊,这怎么可能呢!可是作者经过一番匪夷所思的巧安排,合情合理地让这一切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还促成了许多人的转变与和解。尽管有些情节设计读来也觉得未免过于夸张,但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还是让人忍不住赞叹。特别是最后看到正义得到伸张,还是不禁大声喝彩。作为一位女孩的爸爸,我真的很想将这本书推荐给天下所有女孩子读一读,真的很扬眉吐气。

《追逐天空的人》从小说的叙事技法上来看,似乎更胜一筹。它的灵感来自一个超级棒的创意:讲述1783年9月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的人类第一次载有生命的热气球升空实验,但主角竟然不是载入史册的蒙哥尔费兄弟,也不是路易十六和他的玛丽王后,而是两个名不见经传却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少男少女,尤其是其中那位曾经是惯偷的流浪女孩小喜鹊!小说正是以这位小喜鹊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展开的,情节的推演紧张、刺激——入室盗窃、拦路抢劫、决斗、间谍与悬乎一命的冒险杂糅其间,悬念迭起,读起来实实在在有一种《三个火枪手》的感觉,却又有少年小说所特有的温情与幽默,一口气读下来大呼过瘾,同时也为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执着与勇气深感激励。

这四本书中要论最烧脑的作品,那一定是《与仓鼠一起穿越时空》。作者罗斯·韦尔福德也设计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同样是十二岁的男孩阿尔要根据四年前去世的爸爸在信件中的指示,借用爸爸去世前发明的一台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到爸爸十二岁时,阻止一场卡丁车驾驶事故,因为那场事故留下的隐患构成了爸爸在阿尔八岁时去世的死因——换句话说,十二岁的阿尔要回到过去结识十二岁时的爸爸,从而挽救爸爸的生命!听起来是不是就很绕?!而且,作者煞费苦心地将难度加大,因为十二岁的阿尔已经跟着再嫁的妈妈去和继父、继姐一起生活,爸爸发明的时光机还放在旧宅车库的一个秘密地窖里,而旧宅子已经有新主人了!

《与仓鼠一起穿越时空》的小说叙事本身就有点迷宫的感觉,类似电影《源代码》的逻辑,主人公必须反复尝试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由此产生了平行时空中各种交织变换的可能性。作者还设置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时空穿梭规则:不能害死自己的祖父(否则自己也不存在了);不能重复去到同一个时间点;不能与另一个时空的自己相遇……这就使任务变得难上加难。读这本书的过程很像是在解一道数学谜题,要跟上主人公的逻辑思路还真不容易,而作者偏偏还要塞给阿尔一只小仓鼠,每次穿梭时空还必须照顾好它,有几次甚至要冒极大的风险去救这个小生命。我开始忍不住想,这实在是一个很滥情的细节设计,毫无必要地让难度加倍了。但读到最后,小仓鼠的作用揭晓时,我对作者缜密的思路不禁叹服。据说这本书还是他的处女作,真是难以想象。

四本中最新潮的作品当属《气泡男孩》,在叙述的过程中,电子媒介的对话交流占了很大的篇幅,有智能电话、短信、BBS留言,还有大段的SKYPE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甚至还有各种网页链接,以及谷歌搜索引擎的查询结果。不过,认真读下去,你会发现这些很“潮”的元素在这本书中运用得恰如其分,似乎非此不足以完美呈现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那个幻想着自己是超级英雄的十一岁男孩乔,不幸生来就是个“气泡男孩”,因为完全缺乏免疫能力,不得不从两个月就开始生活在医院中特制的完全无菌的空间,就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气泡中。幸好,还有各种最先进的通讯工具,他还可以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坚持学习,保持超级英雄的梦想,也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位气泡男孩亨利结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阅读《气泡男孩》的经历是奇特的。一开始我更多是抱着好奇,想了解这种奇特的生命状态是如何延续的。渐渐地,我对小主人公更多生发出同情;随着那位古怪护士阿米尔的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控作用,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既担心乔可能被“好心”地伤害,又期盼着乔能到真实的大世界里去痛快走一遭。故事中,乔与亨利的出外历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虽然一个在伦敦,一个在费城,但两个生命息息相关。当他俩的历险结果水落石出后,这个似乎一点儿也不煽情的故事,竟让我难以遏止地泪流满面。我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关于生命连接的故事,在完全投入到故事中时,我也不知不觉与两位小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连接。

当我最终跳出这个故事久久回味时,突然想到,这种强烈的感触与正在经历的疫情很有关系。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了某种程度的“气泡男孩”体验,而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在加入体验的行列。人们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或其他的隔离空间一段时间,避免被病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像气泡男孩那样通过电子媒介与世界连接。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又怎能真正了解那样一种奇特的生命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审视生命中可能平时被忽视的某些价值,我们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连接远在天边的其他生命,为那些顽强的奋斗加油,为生命激情的绽放喝彩,也为许多无法阻拦的生命逝去而叹惋、难过。

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当我们不得不某种程度上变成“气泡男孩”时,反而更加关注异域山川中顶着同一片天的其他生命,然后反过来思考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希望我们不会轻易忘记这份奇特的体验,希望那些美好的童书能将类似的体验延续下去。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