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书荒 | 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猪,换取古老的苦闷吗?我不愿意

加入会员,尊享特权

1.《美丽新世界》

作为反乌托邦的作品之一,《美丽新世界》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种性,在一个以“社会、身份、阶级”的组织里生活。
他们出生的时候就没有选择,被人为设定,变成了当权者手中稳定社会的武器:婴儿是在实验室里被研发出来的,他们在看到书本和花的时候会被电击,因为书本和大自然会让他们长大后有反抗,不能投入社会再生产,并且这两样东西也不能促进消费。
他们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很“快乐”,没有烦恼,每个阶级都心甘情愿地活在他们的世界里。工作、消费、毒药、娱乐,这些就是稳定社会的因素。
这里的人们都甘愿做“一只快乐的猪”,而不是一个痛苦的人。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在将近百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好像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了。人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疲惫的时候用奶头为自己解压,甚至用更加极端的手段,比如成瘾的东西来麻痹自己的痛苦和虚无,最后在这样的循环中死去……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

 

“所有设置的目的都在于:让人们喜欢上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

 

“他们的成长将伴随着仇恨书本和花朵的天性,心理学家称之为“本能”。条件反射已经坚定地形成,他们的一生将远离书本和植物。”

 

“热爱大自然使得工厂忙不起来,于是决定消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至少是下层阶级对大自然的热爱。当然,消除对大自然的热爱,但不消除乘坐交通工具的意愿。”

 

“最终,孩子的思想就是这些暗示,这些暗示就成为孩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孩子的思想,也是他们成年后的思想,一生如此—判断、渴望和决策的思想就由这些暗示组成。可是,这一切暗示都是我们的暗示啊!”

 

2.《洗澡》

读杨绛的《洗澡》,当年看《围城》的感觉又回来了。或许因为他们夫妻两个都是洞察人性的高手;或许是因为两本书都是写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或许是因为人物都是他们熟悉的阶级,以及他们经历过的年代。
即便主角都是知识分子,一帮研究文学的人,但终究逃离不了人性,就跟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一样,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姚宓和许彦成隐晦克制的爱情、抠搜的余楠、智慧的姚太太……
姚太太放到现在也是让人羡慕的母亲吧,姚宓说不结婚,她没有任何违心地就随她了。即便是2020年,也没有几个可以真正做到毫无想法让女儿终生不嫁的啊。
这些故事是动人的,虽然白描了些,但还是挺好看的,应该很适合拍成电视剧。
“洗澡”不是真的洗澡,而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产物,让知识分子洗掉身上的资产阶级“污垢”,成为人民的一分子。
其实,现在的网络环境,不也在强迫一些人“洗澡”吗?
看这类型的书总会感慨:历史还真的是在重复,从未变过。人还是那些人,生在不同时代而已。

 

3.《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诗选。
很少读诗,这本倒是挺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
读得很慢,想起来的时候念两首,感受诗人在里斯本生活的情绪。
浪漫。

 

“这古老的苦闷,
我随身携带已好几百年,
从它的容器里泛滥出眼泪,
狂野的想象,
并不恐怖的噩梦,
突然袭来的巨大的没有道理的情感。”

 

“我用想吃肉的焦虑
渴望一些不知道的东西——
肯定是某些不能肯定的东西……
我时断时续地睡着,活在一个时断时续的沉睡者的时断时续的梦里,半梦半醒。”

 

4.《穿睡衣的作家》

这是一本新手写作指南,也是散文集。
作者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开始完成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一些感受和经历。从而引出他对于写作的看法和经验,以及一些技巧。
言语之间没有那种讨人厌的说教,更多的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和你交流写作这件事。
他的私人阅读品位、写作习惯、写作故事……
如书名,他好像穿着睡衣在和你讲述这些,读起来像一本访谈录。
可爱、亲近却并不浅薄。
读这本书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书名,到底穿睡衣的作家是什么样的?
个人挺喜欢这个风格,自然,不冗长,也不无聊,语言的表达也让人比较集中注意力。
由于是散文,所以随时拿起来读也不会有被打断的不顺畅感。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是那种适合放在床头阅读的书。


5.《西部招妻》

作者是一个摄影师,他跟随河南老三和湖北农民去宁“买”妻,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书的文笔谈不上好,但纪实类书籍更看重的是真实,首先“买”妻子这个概念已经能吸引不少读者。
看书的过程就像看纪录片,当然这里的买妻并不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拐卖妇女那种,大部分是农村里条件不好的男人(经济、身体条件等)娶不到妻子而通过媒婆到更贫穷的地方找媳妇的说法。
这些“故事”并不动人,其中充满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不善良,这种不善良是极度贫穷导致的,在那里也许是生存的法则,置身事外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善良”来评判。

它们并不是单一地存在在中国的某片土地上,而是很多农村都有的隐秘角落,也透露出某些社会问题:除了贫富不均,还有因为传统思想导致的男女比例不均问题。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